聖十字架療養院

一、源起:第一階段:門診服務方式(民52-54

  民國五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經由台東馬蘭修會派魏克蘭修女、傅德清修女前來關山,為當時介於花蓮、台東的偏遠地方醫療資源不足民眾提供門診服務。魏、傅兩位修女來到後,前後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整理環境,當時本院的規模,為一棟日式的簡陋木屋,兩位修女及在此進行初步的簡易醫療門診服務。

  在本院成立同年的三月二十三日,第一位病患住進本院。病患留在診所有其時代需求與背景,蓋因當時交仍不發達,往返極為耗時,顧對於有需要觀察或較嚴重的病患,則安排他們在院內臨時住宿,解決往返不便的問題。

 

二、初期發展:初步規模建設

(一)第一台救護車:由傅修女在奧地利的教友們捐贈一台救護車,於民國五十三年六月送達本院;傅修女開始駕駛救護車至鄰近地區(新武)巡迴看診。

(二)院所土地取得:在早期物力維艱之下,院內土地由修女們一塊一塊逐漸購買,同時開始凝訂計畫興建本院前棟工程計畫。

(三)民國五十三年九月開始動工興建前棟建築,於次年,民國五十四年三月,本院前棟工程竣工,為鋼筋水泥的二層樓,該建物的設計寬敞實用、採光通風良好,視為本院的現在的主體建築,在此同時本院邁入「醫院」階段。

  

三、第二階段:醫院階段(民54-77

(一)院內其他相關硬體工程的繼續建設

    在前棟完工之後,病人、以及相關設施陸續移入新建築裡,原有的日式木屋則移為工作人員宿舍,並在木屋後方加蓋新的廚房。

    同時開始計畫興建第二部分(後棟建築),拆除舊有的日式木造平房。

    民國五十七年四月後棟建築主體完工,至此本院主要硬體建設大致完成,並將前後棟建築相連,以擴大使用之便利性與功能性。

(二)外國醫師相繼來台住診服務

    首任外籍醫師來台住診:民國六十一年,瑞士籍的蘇醫師皆同印尼裔的夫人攜一幼子,來到關山,進行為期一年半的駐診服務,是為首任外籍醫師來到關山固定駐診服務。

    此後陸陸續續有多位外籍醫師(瑞士籍為主)來到本院駐診服務,最後一任則為柯醫師,於民國七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離台。

 

四、長期照護機構階段---療養院(民78-至今)

隨著台灣經濟在50~57年代快速成長,社會日益進步,醫療服務網路日趨健全,台灣已脫離昔日貧窮國家醫療資源不足之現象,反倒是長期照護體系有嚴重的缺口與缺乏專業機構,因此在民國七十八年元月,經過開會決議,決定將本院由醫院轉型為專強照護機構,並以「財團法人台灣省台東縣天主教聖十字架修女會附設天主教私立聖十字架療養院」之名立案,永續經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tholycro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